全力备战资本寒冬,2019年环保新“量”点在哪儿
发布日期:2019-03-01 作者: 点击:
遇到资本寒流后,如何过冬成为当前环保企业的发展命题。但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展望2019年,环保市场将不改上升大势,但产业资本收益可能降低。
刚刚过去的2018年,承担着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角的众多环保企业一度被戏谑为“人前风光背后辛酸”。
2018年,利好不断。在政策催化与市场需求带动下,环保产业整体势头发展迅猛。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内环保市场总体规模有望达到1.97万亿。但更为利好的是,随着蓝天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长江经济带保护等领域持续发酵,总体想象空间将接近3.98万亿元。
2018年,寒风刺骨。“与其说是缓慢发酵,更像是一次断崖式危机。”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环保板块在总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下降4%。而从去年来看,环保行业指数跌幅超过43.74%,跑输沪深300指数21个百分点,跌幅全行业倒数第一。
在国家大力支持、需求长期旺盛的背景下,环保行业怎就冷了下来?从细分板块来看,尽管固废处置、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不断扩容环境修复,但水处理与大气治理行业波幅明显,两者企业净利润下降分别接近12.89%与35.47%。导致大气治理行业如此疲软的重要原因,在于迄今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基本结束,新增的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及超低排放市场总体规模扩张有限,市场投资体量由此被压缩很多。
在“去杠杆”、地方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部分环保企业陷入经营危机。虽有碧水源、先河环保等“坚挺者”的支撑,但因受创企业占据多数、业绩分化明显,行业整体处于下滑状态。2018年前三季度,近60家环保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628.47亿元,与过去几年30%左右的增幅相比,前三季度同比仅增长5.97%。其中不少大型环保企业负债快速增加,环保行业融资难、融资贵、债务高企、回款难等问题凸显。净利大幅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面紧张,财务成本急剧增加。
在2018年业绩暂未公布完毕的情况下,多家机构发布研报称,环保板块市值缩水已是不争事实。彼时,行业自身也意识到“寒冬”的来临,多位专家疾呼提醒:环保行业正陷入“最严”危机。环保行业2018年遭遇的困境,政策变化亦是原因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则是PPP新政。商业模式方面,PPP项目“壮士断腕”,且PPP项目的重要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进一步加大。
但即使是在寒冬,只要真实的需求还在,行业就是春天。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将聚焦重点战役,包括蓝天保卫战、长江经济带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并将更加常态化。也正基于此,业内分析认为,2019年环保市场将保持增长,未来两年是环保三大攻坚战的关键之年,环保的力度不会降低。在各地竞相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大背景下,加之顶层设计与标准相继出台,不断走向成熟的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土壤修复及黑臭水体治理有望成为环保未来新“量”点。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环保产业链重登风口,也难恢复到此前红极一时的“市场狂欢”。环保行业多个细分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峰已过,伴随着生态环保督察的升级和延伸,“重建设轻运营”必然要向项目全生命周期转变。而在游戏规则亦或投融资环境都走向理性的同时,其中掺杂的水分也将丧失掉最后一丝侥幸空间。在环境服务方面,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业收入占比超过环保整体产业链的半壁江山。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生存下来。”2019年虽然资金面会略有好转,但总体形势仍不乐观,势必会加速行业的整合,不可避免地将有一批企业倒下。同时经过这一轮洗礼和重塑,PPP项目的需求仍在,只是“谁都能干”的时期已经结束,在技术、运维等方面提升能力将是趋势。期间,一些边际因素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将是企业间差异化、品牌化的竞争力。
转自:中国环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