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环保行业产生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
发布日期:2019-03-01 作者: 点击:
我所在的办公楼与华为的办公楼隔路相望,长期以来其给我的印象和新闻中那家睥睨全球、纵横业界、让特朗普头大的民族企业基本相符——安安静静、夜以继日地搞事情。敬慕之余,脑海中蹦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环保行业产生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环保行业的一个奇怪现象
前几日,生态环境部从水利部手中接过长江入河排污口的管理职权,并计划用两年时间肃清长江毒瘤。这无疑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好事,更重要的是这一职权变更标志着环保系统的火力范围将上天、入地、下水,无所不至。
与此同时,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来势汹汹,将用4年时间铲除一切破坏大好山河的污染者;而水、固、气各路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正在激烈进行。
总体而言,环保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如此良好的趋势,有些企业是赶不上了。
近两年以来,*ST凯迪、盛运环保、神雾等昔日的明星企业风光不再,在不断加剧的债务风暴中搞得灰头土脸。同时,在这波浪潮中,陪伴明星企业们一起在风暴中凋零的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企业。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形势如此良好却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混得如此之惨,原因何在?
如果单纯的看待形势与企业的关系,确实挺奇怪;但如果站到更高的视野,结合政治建设的高压反腐、经济发展的脱虚向实、以及其他各方面清一色求真务实的改革趋势,就可以看出所有现象都发生在同一条主线上——“真抓实干”。
事实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时存在一场对企业去伪存真的大检验。在这场检验中,淘汰谁留下谁、放下谁支持谁是一目了然的,在中美贸易战中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华为就是这场考验中的标杆;而国家对华为的态度也是国家对待企业的明确信号。
中国经济需要脱虚向实,企业作为经济的基本单元同样需要体检。现在不少企业都有“头大、身肥、腿瘦”的毛病。很多企业的问题不在于行业形势好不好,而在于能否良性运转。
关于环保产业,形势确实好,但几乎所有企业都忽视了新形势中的“新要求”。准确来讲,新形势下的环保产业是属于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的企业的,对真才实干者更加友善。靠特权、包装、割韭菜等手段发展的企业与当前的大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与“真抓实干”的论调格格不入的。
环保行业为什么没有华为这样的企业?
前述分析是大环境的情况,对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这是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在企业身上找,而在当前的营商环境下要搞清企业经营的问题还是要回归本质——人。
一个段子:
问:为什么华为这样的企业只有一个?
答:因为只有一个任正非。
事实上,这个段子讲到了问题的根本,即企业主决定企业的样子,人决定企业。而华为、任正非毫无疑问是国内企业和企业家的模范,这二者身上几乎具备了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的全部素质。可以说,华为的存在解释了所有企业不行的原因。
“为什么环保行业产生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事实上,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行业,而原因也是相通的。
企业中有一个现象(包含环保企业在内):一家企业最好的状态是在创业五六年,规模不大不小的时候,一旦做大了就到头了。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大企业病”,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企业主病”,这种病毒性很深、传染性极强,大多数企业主都有中毒倾向。下面分析一下这种病的种种症结:
症结一
目光短浅——以财富为唯一目标
各行各业的老板很少有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或者是做一款伟大的产品的志向,更少有人以此为荣。很多时候,企业主的成就被绑在了财富数据上;而企业主也热衷于富豪榜排名,而对企业做了什么事、有什么价值毫无兴趣。
比如环保行业,老板们比得是拿了多少项目、赚了多少钱,而不是创新了什么技术、解决好了多少污染问题。
追求财富本没有问题,这本身是创业者的动力;但此过程要建立在一定的根基之上,否则得到的便是海市蜃楼。以华为为例,其手中的技术专利、品牌商誉、人才团队、企业文化就是其财富的根基,这一牢固的根基让其在全世界的围堵下依旧岿然不动;而那些稍有风风吹草动就分崩离析的财富帝国,根本上就是空虚的泡沫。
将有钱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志是创业者最致命的缺陷,这导致一些具有开创的精神的人止步于个人声名,最终沦为名利之徒。这种短视造成了各行各业中商人很多、企业家极少,自然也就产生不了杰出的企业。
症结二
急于求成——把心思花在了走捷径上
做企业好比造船,每一步都要做扎实,一颗螺丝钉糊弄了都可能造成船覆人亡的灾难。但讽刺的是,行业内这样的灾难屡屡上演,却少有人能吸取教训。
做企业没有捷径可走,尤其是做一家优秀的企业;无可撼动的地位来自无懈可击的本事。许多企业后来的失败都是有最初绕过的困难导致的。这一点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兴和华为同样面对美国打压而结局却截然不同。
不少创业者创业之初能够保持一定的纯洁性的,但创着创着歪门邪道就来了,因为太着急,太想一步登天。褚时健评价现在的创业者说“现在的年轻人太着急了”,可谓是一语中的。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做人、做企业一个道理。眼下陷入麻烦之中的环保企业几乎都走过捷径,也几乎都栽在了走捷径的地方。
症结三
自欺欺人——对上市的理解很离谱
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助推器,也是企业发展良好的表征之一;但几乎所有企业对上市的理解和定位并非如此。
不争的事实是,在当前的语境下,上市和圈钱是等价的。因此把公司做上市成为了许多人跻身富豪的手段,为达成这一目的,“公司经营”变成了“产品包装”,这样的经营心态下产出多是外强中干的花架子。有的企业甚至把冲击上市的口号作为宗旨写在了墙上。
上市后的企业也自然变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与此同时企业苦心经营的原动力自动消失。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部分人发财后,留下一堆债务和满地烂韭菜。
所以我们看到,上市捞钱成了许多企业家的终点站,也毁掉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和创业精神。
而潮水退去,满眼都是老赖。
过去一段时间,一众环保上市企业出事,产生的一个负面舆论是:假环保,真套利。
症结四
定力不足——经不住考验
许多企业生存的根本是“资源”,“资源”用尽了,企业多半也到头了。依附式的生存模式使其抵抗力极差、定力不足,这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
大多数经营者没有为企业注入生命力,更不培养企业应对危机的抵抗力,企业基本上是在危险的状态中苟且,这导致外界稍有波动就顶不住了。
相反,对于定力强的经营者,经济萧条不但不是危机反而是机遇,经济一定程度的震荡会淘汰掉一批生存能力弱的企业;而市场的低糜是一时的,震荡过后收获的是一片崭新的天空。市场的发展规律好比天气的阴晴,经营者要能够经得起风浪,高手往往具备这种能力,而且会在这种更迭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强。
除了抵挡不了环境不好时的危机,许多企业抵挡不了环境好的时候的诱惑。有企业常常把“资源”的作用力和市场增长带来的收益增长误认为是自身能力的提升,然后变得膨胀,最终自己把自己撑死。山少爷在之前文章中有分析过,很多环保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此外,许多企业对自己要做什么没有清晰的概念,不能在一个方向深扎下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战场,所以也谈不上有战绩。
症结五
自以为是——错把“能运转”当成“会经营”
除了前述的“发财梦”,许多企业主有“老板梦”,好不容易创业了当然要自己“当皇帝”了。要命的是,老板们往往认为管理是一件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更要命的是,老板们又常常错把企业“能运转”当成“会经营”,然后在这种误解中开始皇恩浩荡、指点江山,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伴有组织涣散、人才流失、效率低下的不良症状。
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制,所有事情老板一把抓,而且老板大都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勤奋的老板常常以总司令的角色越过军、师、旅、团、营、连、排长指挥工兵挖地雷;懒惰的老板则深居官邸,任前线一团乱麻;还有的老板善于学习,却常常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盛行;还有的硬是把二三十人的团队搞成了政治舞台,然后表演自己的政治才华,并且自得其乐……如此等等,总之,老板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把企业带垮,最后也不会承认自己完全不懂管理。
病症很多,暂列五条。如果能对以上五条有所触动,也一定能据此举一反三;如果不能,多说无益。
结 语
文章写完了,对面华为的办公楼一如往常的灯火通明、安安静静。
中国在崛起,营商环境也许还不够好,但绝对不差。如何论证,用文中我自己的一句话,华为的存在解释了所有企业不行的原因。
如果想真正牛逼,就像华为一样,在硬实力上死磕,磕到让世界震惊。具备这种精神并践行于行动才称得上企业家。
转自:瑞洁特研究院